*
沒想到自己有機會踏上唐人街的一天。
一直以來,覺得唐人街雖然是唐人街,但是裡面的東西其實已經不那麼道地了,還可能出現明明不太屬於中華的東西卻被冠上中華的名字。但自從從旅遊書上看到位在仁川的中國程以後,還是按耐不住想來看看唐人街到底會長怎麼樣。
*
又是一路坐到終點站的一次旅行。
每次在地鐵二號線新道林站換乘都讓我有點緊張,因為這邊的有好多一號線,怕一個不小心搭錯終點站。上一次去水源華城的時候也是在這邊換車,但這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目的地。
一路上的人慢慢地下車,下車,下車。
抵達終點仁川站的時候,整節車廂只剩我一個人,有點空蕩蕩的。
仁川驛,一個規模很小的驛站。
一走出車站就可以看見唐人街大大的的牌樓就在對面,寫著「中華街」。
街道旁立了一排濃濃中國喜慶風格的燈籠。
單個看沒感覺,但一整排看過去其實挺美的;數大就是美。
街道旁還會出現大盆栽,裡面的這種粉紅色小花很可愛,好喜歡。
紅通通的唐人街啊,紅色的路燈,紅色的橫幅,紅色的招牌,紅色的磚,紅色的字,紅色的。很奇妙,雖然覺得紅色有點豔俗,但是一想到中華文化,又覺得紅色是最能代表它的顏色。過年的紅色,慶典的紅色,鞭炮的紅色,旗袍的紅色,紅色的。
공갈빵。翻譯成中文就是恐嚇麵包。
去google查了一下,一個看似很大,但是裡面其實是空心的麵包,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所以叫做恐嚇麵包。感覺好像是仁川這邊中國城的特產...不知道這個到底是不是真的中華麵包。
是吃了一下,口感來說覺得更像餅乾,因為幾乎就是一個硬殼圍成的中空扁圓狀。吃起來有一點點甜味,然後就是酥酥脆脆。
注意了一下幾乎來這邊的韓國人,尤其是媽媽輩的,人手一包,甚至好幾包。
十里香,삽리향。這一間店的瓮器餅(옹기병)很有名,主要是用如瓮型的火爐烤成所以才這樣稱呼。瓮器餅乍聽之下很特別的名字,後來才發現原來就是胡椒餅。
這一間店的生意實在太好了,去的時候就有好多人排隊等著最新出爐的餅,等要離開的時候路過這裡又更大一群人在等。好險我是一去就排隊,不算等很久。距離這裡沒多遠也有一家,但是兩家的熱門程度明顯就不太一樣。
總共有四種口味,肉餡的、地瓜餡的、南瓜餡的、紅豆餡的,每一個都是2000KRW。買了一個地瓜餡的嚐鮮。
地一口吃下去感覺其實不太像是地瓜,反而像是豆沙。料很足,但是皮很韌,很有嚼勁。但認真的說,沒有特別喜歡;可能是因為買來以後沒有趁熱吃,已經有點吸到蒸氣所以口感沒那麼好。
十里香繼續往前走就會看到「三國志壁畫街」的末端。
除了三十六計的壁畫以外還有一些關於三國的故事。圖很細緻,很用心。
猜猜這是哪一句成語。答案是:三顧茅廬。
壁畫街的頭。
發現在中華街不管走到哪裡就會冒出一兩條龍。
往上走左拐就會抵達「自由公園」。
感覺韓國的公園都有一個特點。這些公園大多都是依著山勢而形成,所以感覺很自然,而非用很強硬的手段硬是人工堆砌成一座公園。
站在公園的高處俯瞰仁川。
仁川臨海,有小島,有海港。
公園裡還有麥克阿瑟的雕像。
這個涼亭聚集了好多下棋的老人家。
護國紀念塔。
在沿著公園旁道路折返回去的路上看到一座很喜歡的門。
到後來的路其實走的很隨心所欲,因為沒有特定想要看什麼。都是看路旁的指標牌哪裡有興趣去看看就往哪個方向去。另外一種樂趣啊。
後來走到了「仁川藝術平台」。
繞了一下其實就是給文創藝術家創作的空間,裡面有ABC等等好多棟;B棟是藝廊,可以免費參觀的。另外還有一些給藝術家的Studio。
這裡的建築主要都是紅磚輔以鋼構,然後再搭配少數的木構。
一個光線很漂亮的通道。
離開藝術平台以後前往「清日租借地分界階梯」。
一條...很有歷史價值的階梯。好吧,可能是我不太懂得怎麼欣賞,於是拍幾張照片到此一遊。
目標中的最後一個地點,韓中文化館。
第一眼看到的時候,總覺得建築物外觀哪裡怪怪的,但是又說不出是哪裡怪。只能說,蠻搶眼的。裡面有一些展覽可以看,主要是介紹韓、中兩國的歷史、文化、經濟、社會與生活等面貌。
瞄了一下韓國從古朝鮮到現代的歷史,發現韓國每一個統治的時期都很長,動輒四、五百年,不像中國分分合合、合合分分那麼多次。
這時候的天氣就有一些不太對勁,風有些大。於是想著,再隨意逛一下就回程吧。
仿中國式庭院的庭園。
在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角落。
最後在回望一下中華街的建築。
總覺得,如果把這一棟建築這些紅的綠的都漆成白色的,會有一種民國初期上海街頭的感覺。會這樣聯想是因為好像在電影裡看過類似這種風格的白色建築。
如果是白色應該挺美的,但是好像就沒有紅配綠這麼搶眼...
*
在快要走回車站的路上,飄起雨了。
於是匆匆忙忙地趕回車站躲雨,然後搭上地鐵返回梨大。回去的路上不小心恍神了一下,在轉車之前就提早下車了,只好摸摸鼻子默默地等待下一班車。幸好,回到梨大的時候已經沒有飄雨了。
今天韓國的地鐵二號線發生追撞事件,有一百七十多人受傷。
幸好,平安回到宿舍。
*
希望明天會是好天氣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